形态差异:广地龙(参环毛蚓)干燥后的身体呈长条薄片状,头端和尾端保持原有形状。普通蚯蚓(土地龙)干燥后的身体呈弯曲的圆柱形,且保持完整。 颜色特征:广地龙身体中央有口,尾端钝圆,背部颜色为棕红或灰红,腹部颜色较浅。普通蚯蚓体表呈灰棕色,常附着泥土。
广地龙性状呈长条薄片状,扭曲不直,长度在10-20厘米之间,宽度为1-2厘米,头尾两端保留原有形态,前端略微尖锐,尾端则较为钝圆。其全体表面覆盖着密集的环节,从前端第14-16环节开始,环节颜色变浅,这一特征被称为白颈;背部呈现棕红色或灰红色,腹部为浅黄棕色。
在进行参环毛蚓的养殖时,选址至关重要。理想的饲养场地需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,确保水分的顺畅排出,同时保持通风,为蚯蚓创造适宜的呼吸环境。温度的控制也极为重要,应选择适宜蚯蚓生长的温度范围。场地应远离噪音源,避免对蚯蚓的生活造成干扰,同时要远离烟雾和农药污染,以保证它们的健康。
最大个体长度可达1-2米,最小的仅不足1毫米。我国已知最小的种类为陆栖娃形环毛蚓,而大型种类则以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的参环毛蚓为代表,体长可达115-375毫米,宽约6-12毫米。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非常显著,体表光滑且无毛,体色多为棕色或黑色。
参状环毛蚓:参状环毛蚓俗称土蚯蚓,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蚯蚓,个体比较大,体长约110~380毫米,体宽约5~12毫米,背部呈紫灰色,后部色稍浅,刚毛圈呈白色。
1、在参环毛蚓的饲养管理中,首要考虑的是养殖密度。每立方米的理想养殖数量为4000至5000条,但需注意大小蚯蚓不能混养,应分设种蚓池(每平方米1000-2000条)、繁殖池和成蚓池,分别进行不同阶段的饲养。饲料处理至关重要。
2、在饲养参环毛蚓的过程中,要经常测定饲养箱、池、沟内空气相对湿度,饲料含水量,温度及酸碱度的变化,如发现过高或过低,要及时调整。做好种蚓的更新换代。
3、在进行参环毛蚓的养殖时,选址至关重要。理想的饲养场地需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,确保水分的顺畅排出,同时保持通风,为蚯蚓创造适宜的呼吸环境。温度的控制也极为重要,应选择适宜蚯蚓生长的温度范围。场地应远离噪音源,避免对蚯蚓的生活造成干扰,同时要远离烟雾和农药污染,以保证它们的健康。
4、养殖参环毛蚓要求条件不高,方法多样。饲养土可用发酵腐熟的有机废物和菜园土等混合而成。要求含水量在30%左右,pH以8-6为宜。饲喂的有机废物如作物的秸杆、落叶、畜禽粪便等需经过发酵处理后,才能被蚯蚓利用。养殖密度不可过大,温度以21-25℃为最适产卵温度。
养殖蚯蚓的要点 - 可以使用塑料盒、泡沫箱或水果箱等容器养殖蚯蚓,并准备肥沃、无农药化肥、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土壤。混入适量细沙可增加土壤透气性。- 养殖容器应放置于避光处,避免阳光直射,因为蚯蚓在阳光照射下可能会缺水死亡或生长不良。
蚯蚓是益虫,对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。 蚯蚓的角色与作用 -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、分解者和调节者等多重角色,因此被誉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。- 蚯蚓通过吞食和排泄泥土,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,有利于农作物生长。- 蚯蚓的活动有助于改良土壤,增加空气和水分渗透,促进植物生长。
因此饲养蚯蚓必须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。蚯蚓养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,过干则会死亡,过湿也难以生存。我们常见大雨过后由于大量雨水渗入地下,许多蚯蚓从深层泥土中扒出,直至晒干而死,即是这个原因。一般保持培养基料,用手捏成团但挤不出水即可。基料的选用。可以有多种选择。
养蚯蚓方法:在近鸡舍,背阴潮湿,土质肥沃的地方挖一养殖沟。沟宽1米,深60~80厘米,长度不定。在沟底先铺上5厘米厚的猪粪、鸡粪,粪上铺5厘米厚的切碎的青草和废弃菜叶,再铺约3厘米厚的肥土,然后每平方米放20~40条性成熟的大蚯蚓。
从断口处钩入,钩尖处略露,保留1-2厘米的蚯蚓在钩尖让其蜷曲蠕动。挂钩后不要让蚯蚓堵塞钩门,多余的部分截头留尾于钩尖。使用细线小钩,钩的大小不宜超过丸七8号。 选择肥蚯蚓:指稍大或喂养得较肥的蚯蚓。适用于4月末至11月末的暮春、夏秋和初冬。
找个阴凉地:把瓶子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,蚯蚓不喜欢太热的地方。定期喂食:隔几天把一些苹果皮或喝剩的粥倒入瓶子里,给蚯蚓尝尝鲜。保持湿润:如果土壤太干,就洒一点水,让土壤保持湿润,蚯蚓可不喜欢太干燥的环境。
关于参环毛蚓养殖技术,以及参环毛蚓养殖技术***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
全国建保温养殖大棚排名榜
下一篇
鸡蛋养殖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