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提纯水蚯蚓,可将一桶蚓团先倒人方形滤布在水中淘洗,除去大部分泥沙,再倒入大盆摊平,使其厚度不超过10厘米,表面铺一块罗纹纱布淹水1。52。
***收方法是将一桶蚓团倒入滤布中淘洗,除去泥沙,摊平在大盆中,表面铺上罗纹纱布,淹水后,水蚯蚓会从纱布眼里钻上来。此法可重复1~2次,将渣滓里的水蚯蚓再提些出来,盆底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的卵茧和少量蚓体,应倒回养殖池。第六步,暂养与外运。如果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,应进行暂养。
- **擂池操作**:在养殖池中倒入污泥、牛粪、稻草等混合成的基质进行擂池操作。这些基质富含有机质,为水蚯蚓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。 **接种与繁殖 - **接种**:新建的蚓池需要接种水蚯蚓种,通常在接种后的30天内会进入繁殖高峰期。接种时,应选择健康、活跃的水蚯蚓种,以确保繁殖效果。
1、nbsp;完善配套设施我们都知道田鸡是一吃虫的生物,主要食物是以活性昆虫为主,所言在人工养殖田鸡的情况下,也需要着手养殖一些活性昆虫,比如说蝇蛆、蚯蚓、黄粉虫等,都可以养殖给田鸡食用。
2、养殖池:田鸡养殖池分为产卵池,蝌蚪池和成蛙池。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,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。野外大池4×6米为一单池,池壁抹上水泥,池底仍留泥土;庭院小池一般1×5米至2米为宜,池深一般1米,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,水深20-50厘米。
3、筛选分级与分养:幼蛙驯养20~30天时,应放干池水,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~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;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。***用饲饵、室内立体、多层箱笼密集养殖,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。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,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,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,一般从孵化到成蛙,只需5个月时间。
4、为了保证田鸡的健康成长,除了要提供充足的饵料之外,还需注意增加动物性饲料的喂养,例如人工培养的蝇蛆、蚯蚓、红虫、球藻水蚤等高蛋白、高繁殖率的活饵。在活饵供应不足的情况下,可以考虑使用混合饲料,比如用菜子饼(粉状)60%、米糠(或麦麸)30%、大豆粉5%、鱼粉5%按比例混合,效果较为理想。
1、虹鳟鱼的人工高产养殖技术要点介绍 养殖池条件 鱼池形状。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,但以长方形为多。一般长宽比例为8:1--10:1,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。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(1/50--1/100),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。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。
2、首先,基本设施包括一体化的亲鱼培育池、育苗池和养成池,形状为长方形,水深约2至5米,一端设进水孔,另一端底部设出水孔,池底倾斜。培育用水最好为地下水或低温恒温水,水质清澈无污染,可自流或人工创造流水条件。
3、要求有较大的流量,流量大,养殖规模大,产量也高。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,具有100-200千克的生产能力。要求水质清洁,无污染,不含泥沙。养殖池条件鱼池形状。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,但以长方形为多。一般长宽比例为8:1--10:1,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。
4、在人工密养条件下,最佳生长水温是 12—18℃,当水温低于7℃或高于20℃时食欲明显减少,生长减慢,抗病国减弱,水温达到24℃时停止摄食,在26℃短时间内即能死亡。所以虹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水温上限是24℃。虹鳟鱼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,只要水不结冰,就能摄食、生长,但摄食强度减弱、生长缓慢。
人工养殖田螺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养殖池建设:商品螺池面积建议为100平方米,种苗池为40平方米。池深应为70~80厘米,池底铺20厘米厚的肥土,以供田螺栖息和生活。水深保持40~50厘米,两端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,并安装铁丝网或塑料网以防止田螺逃跑。
养殖方法: 温度控制:田螺的生活适温为1040℃,最适温度为2028℃。夏季需防高温,避免水温超过致死上限;冬季越冬时,泥底有机质含量不宜过高,以防产生有毒物质。 溶氧要求:田螺对水中溶氧敏感,要求每升水中溶氧在4毫克以上。溶氧降到5毫克时,食欲会下降;降到5毫克时,会引起死亡。
田螺人工养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商品螺池面积以100平方米为宜,种苗池40平方米。池深70~80厘米,池底铺20厘米厚肥土,供田螺栖息和生活。水深保持40~50厘米,池的两端设进水口和排水口,均应安置铁丝网或塑料网防逃。种苗一般到稻田、池塘、沟渠收捡。
在自然水域中,保持水体肥度,定期施放有机肥料,可满足田螺生长需求。也可投喂菜叶、米糠、豆饼、菜饼及动物内脏等废弃物。适当比例的米糠、麦麸、豆饼可作为上等饲料。生长温度内,每2天投喂一次,水温变化时调整投喂频率和量。田螺养殖之越冬管理:水温降至8至9℃时,田螺进入冬眠。
养殖田螺的时候要保证足够的肥水,定期的追施肥料,田螺养殖就跟种植一样,需要大量的肥料保证生长。人工养殖的环境下需要投放大量的饵料,但是田螺的食性很杂,对营养的需求很低,用一些米糠等粉质饲料便能满足田螺生长所需。
人工养殖田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了解田螺习性:田螺适合在温度适宜、水质良好、土壤松软且有流水的地方生长。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,白天较少行动。当水温超过30℃时,田螺会停止行动并躲入泥土中避暑;水温恒定在15℃时,田螺才会正常摄食和活动。
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放养前准备:消毒:鳅种放养前,需用8到10厘米漂***液进行消毒,水温10到15℃时浸洗20到30分钟。放养密度: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到60尾,同时可适当培养草鱼、鲢鱼、鳙鱼等中上层鱼类夏花鱼种,但不宜搭配罗非鱼、鲤鱼、鲫鱼等。
**苗种投放**:选择4-7厘米的上年苗,在4月份前投放,10-12月份收获,以提高饲料效率和成活率。避免在泥鳅繁殖季节放养,推荐2-3月或6月中旬后投放。 **放养前处理**:使用3%-5%的食盐水对鳅种进行5-10分钟的消毒,降低水霉病的发生。
放养:每平方米放养50-60条泥鳅苗,放养前进行消毒处理。投喂:5-6月份,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-5%;7-8月份,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8-10%;9-10月份,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5-6%。
关于人工高产养殖,以及人工养殖的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